Feeds:
文章
留言

Archive for the ‘車輛與改裝隨便聊’ Category

之前有一些跟SYM車主的討論新FIGHTER車上搭載的S.T.C.S.可變進氣系統的討論,後來還有補充一些,再把他彙總一下

車友MARCUS的說法:
Swirl和Tumble都是屬於渦流,在2閥的引擎上會出現的渦流是Swirl,在4閥引擎上會出現的渦流是Tumble,NEW FIGHTER是顆4閥引擎,但SYM在進氣口使用一蝴蝶閥來控制單邊進氣還是雙邊進氣,低速時蝴蝶閥就關閉一邊的進氣通道,使其造成單邊進氣,類似2閥的引擎,所以產生Swirl的進氣,Swirl的進氣有利於低速的馬力;當高速時,蝴蝶閥就會開啟另一邊的進氣通道,使引擎變回4閥,所以產生Tumble的進氣,Tumble進氣有利於高速的延展性,這也是SYM所謂的雙渦流,也就能讓一顆引擎有2閥的加速反應,也可擁有4閥的高速性能,也因為低速有2閥的特性,相對的油耗就能有所提升。

而之前的V.I.P系統是控制進氣流速和進氣量,所以才會在進氣管設計成大小兩種尺寸,低速時大尺寸的進氣管是被關閉的,藉由又細又長的通氣管提供較高流速的進氣,借以提升低速馬力,高速時開啟大尺寸的通氣管,以提供高速時引擎所需的大量空氣,但這樣的設計進入到引擎的空氣還是兩道,所以是屬於Tumble渦流,對於小排氣量的引擎來說,改變並不明顯。

所以SYM就借由噴射系統升級成16位元的M3A系統時,一併重新設計進氣的控制方式,藉由16位元的高速運算性能,精準的控制切換時間點,進而明顯的提升性能,所以不管是V.I.P還是S.C.T.S系統,都是使用額外的蝴蝶閥來控制進氣,只是蝴蝶閥的設計位置不同而已。

不管是V.I.P還是S.C.T.S,其目的都是一樣的,也就是控制進氣,只是V.I.P系統是控制進氣流速和進氣量,而S.C.T.S是控制進氣的型式,而兩種都是由噴射系統的ECU直接作控制,所以都是屬於西門子系統,只是一個是舊版的M2系統,一個是新版的M3A系統;但SYM控制蝴蝶閥開啟或關閉是用繼電器,並不是使用步進馬達,有可能是為了成本考量吧(也有可能是繼電氣反應較快),但繼電器長時間激磁的話,內部的溫度會非常的高,很容易減少繼電器的壽命(線圈燒毀),繼電器壞了,蝴蝶閥就有可能無法開啟(或關閉),會產生引擎高速沒力(或低速沒力)的現像,所以SYM從風扇處使用一導管,將風吹向繼電器,以降低溫度,藉此延長繼電器的壽命。

以下是望海的補充說法:
本來在前幾天想說講到那些已經夠了
好幾天沒回文應該沉了
不過又被挑起來,那我簡單補充一些
1.當初開始進入討論時,我提過一個小細節但沒有繼續引述
就是如果大家真的去找關於"可變進氣"的(非中文網站)資料
如果只用"V.I.P."去查,用"S.T.C.S."去查
即使是用英文全名查
那還真的只有關於SYM的資料
加上關於發明專利跟型式專利的補充資訊,的確可以說V.I.P.技術跟S.T.C.S.可是SYM的首創

但………………………..問題在於

可變進氣岐管的討論,很多廠家其實都是用V.I.S.(VARIABLE INTAKE SYSTEM)或著V.L.I.M.(VARIABLE LENGTH INTAKE MANIFOLD)來稱呼
所以SYM以VARIABLE INLET PROCESS的用法,是可以請到屬於SYM自己的產品專利的…..
這是其一要說明的
2.其實在二輪車界,SYM並非第一個導入進氣可變機構的
最早的是YAMAHA,V.I.S.的用法他們也算是先驅,但他們家這技術也只用在像YZF-R1這種大排氣量重機,而像APRILIA也是大排氣量或工廠賽車才用
但如果說這進氣可變技術用在250以下的二輪車,那SYM的確是貨真價實的第一名

這也是有些參與這些討論但不是SYM車主,認為這技術不是神的真正原因
SYM車主也無須氣呼呼的或酸溜溜的說那Y牌或K牌或其他牌是神車,沒這種事
沒有一個品牌是絕對的神車,賣多賣少取決的影響因素太多了…..

3.SYM在獨立於HONDA之後的R&D研發腳步的確慢於KYMCO,但這也不是壞事,因為KYMCO多走了很多冤枉路,也嘗試過很多錯誤,SYM有機會避免掉,目前看來,也是如此

4.我個人看SYM對於引擎的技術能力,認為其實還有很大的空間
技術能力有些時候要看廣的,目前的KYMCO跟SYM,還老在SOHC單凸引擎打轉,技術提升畢竟還是有限,那天SYM推出(不是米老鼠頭的)DOHC性能引擎時,那才算真的跨出很大一步

專利當然不單單改個名字就弄得到沒錯
但名稱可是很重要的第一步,況且這還有公司內後續的行銷立場的因素考量
像我提到的YAMAHA,也僅能申請"Y.I.C.S."以及現在用的"Y.I.I.C."當成產品專利(Y是YAMAHA的意思)
另一方面專利還有國際之間的商務商標的關係,那又是個複雜因素

個人以前有跟前輩見識學習過讓進氣道產生渦流的加工拋法(不過是汽車的)
說真的,看過SYM官網關於S.T.C.S.的圖影介紹後,我還是對於某些關於渦流/亂流的部分是有點疑問的

S.T.C.S.可變進氣系統雖然看起來跟可變汽門設計的"目的"相同,都是要控制低轉速跟高轉速時的進氣流量跟流速
但嚴格說起來,效率上相比還是差很多
汽門的直接控制設計,對於進氣量控制的精準度,絕非簡單的可變進氣設計加上渦流變化就能夠比得上的
這也是多數的廠家寧可花大錢去買或者研發跟汽門直接控制有關係的技術的原因之一

另外,因為汽門直接控制改變的相關技術,都需要一些設備空間,因此,比較多數的廠家,不分汽機車的引擎,通常都會在DOHC的設計上面搞可變汽門
結構相對簡單卻占空間的SOHC比較少廠家會去搞可變汽門(我想到的例外只有HONDA在汽車上的研究)
這是我覺得SYM應該要試著努力去研發正DOHC引擎的原因

Read Full Post »

原文章由 卍傑卍 於 2011-7-13 09:01 發表
我有一台02年LANCER 1.6
他是CVT手自排
聽說這一台車的CVT變速箱不是很耐用,而且這台車的手排模式也是仿造手排的感覺而已

請問開長途大約100公里,可全程使用手排模式嗎??

請問手自排和自排,有神麼差別??

請問這台LANCER 1.6最快可以飆到時速多少??

望海的回答:
1.先說,基本上被稱為手自排的系統,都是以自排為基礎衍生出來的變速箱控制系統,如果是跟手排一樣基礎發展出來的,要叫做自手排,但自手排系統多半是設計可以跟自排一樣,不需要踩離合器的
先要有這個觀念,了解手自排與自排的關係
基本上自排本身也有檔位,利用切換檔位的方式,就跟手自排一樣可以仿照手排的升降檔(這個另話在說)
手自排只是把自排這個切換檔的動作,增加一個區塊可以作手控昇檔及降檔而已
那多了CVT呢?其實CVT系統本身是無段變速的設計,但是汽車用的CVT,因為多加裝了電子及油壓控制系統,所以可以虛擬出類似於傳統檔位的傳動比出來,而這個時候再加上手自排的模組,就可以有像開手排車般手動升降檔的感覺
2.手自排的模式適不適合開長途這個問題,其實要看駕駛是不是真的很懂得低速用低速檔,高速要用高速檔的手排車檔位用法,
如果懂,那就沒什麼問題,
如果不太懂,因為切到手自排模式時,會有可能在高速狀態下持續使用較低速的檔位(手自排系統常常會設定成除非轉速拉到一定值,不然不主動跳檔),那麼就不太建議駕駛長時間使用

關於這種建議,無論手自排是CVT變速箱還是傳統齒輪變速箱都差不多

3.1.6的車沒有加裝渦輪或者自然進氣大改的話,一百多公里的速度順順開就好啦,雖然跟人家車拼極速很困難,但要不小心開到會被開罰單的速度倒是很容易的,所以順順開吧

Read Full Post »

本文轉貼自http://tw.myblog.yahoo.com/mem00303/article?mid=1015
各家車廠 馬力與扭力規格表…網友買車可以參考看看–規格都來至各家車廠的說明書或是網站.如有規格錯誤.請參考各家廠網站.

光陽RACING 150 F1 KCC版

車重 :KG 最大馬力(ps/rpm): 14.0/8500 ,最大扭力(kg-m/rpm): 1.1/7500

光陽V1 125

車重 :113KG 最大馬力(ps/rpm): 9.8/6500 ,最大扭力(kg-m/rpm): 0.99/7500

光陽V1 150

車重 :113KG 最大馬力(ps/rpm): 10.5/6500 ,最大扭力(kg-m/rpm): 1.1/7500

光陽G5新款12吋輪胎

車重 :115KG 最大馬力(ps/rpm): 12.0/8500 ,最大扭力(kg-m/rpm): 1.1/7500

光陽RACING 125 F1

車重 :122KG 最大馬力(ps/rpm): 12.0/9000 ,最大扭力(kg-m/rpm):

光陽RACING 150 F1

車重 :124KG 最大馬力(ps/rpm): 14.0/8500 ,最大扭力(kg-m/rpm):

光陽RACING 125

車重 :119KG 最大馬力(ps/rpm): 11.8/8500 ,最大扭力(kg-m/rpm): 1.04/6500

光陽RACING 150

車重 :119KG 最大馬力(ps/rpm): 13.8/8500 ,最大扭力(kg-m/rpm): 1.1/7500

光陽 V-LINK GP-FI-125
車重 :113KG 最大馬力(ps/rpm): 10.6/7500 , 最大扭力(kg-m/rpm):

光陽 G5 150

車重 :116KG 最大馬力(ps/rpm): 15.2/8000 , 最大扭力(kg-m/rpm): 1.45/6500

光陽 Many 100 Fi

車重 :99KG 最大馬力(ps/rpm): 9.3/8500 , 最大扭力(kg-m/rpm): 0.83/7000

光陽 DINK 180 Fi

車重 :140KG 最大馬力(ps/rpm): 9.3/8500 , 最大扭力(kg-m/rpm): 0.83/7000

光陽 VENOX 250i

車重 :192KG 最大馬力(ps/rpm): 27.5/10.500 , 最大扭力(kg-m/rpm): 2.0/8500

光陽 勁多力 150 Fi

車重 :131KG 最大馬力(ps/rpm): 13.5/9500 , 最大扭力(kg-m/rpm): 1.15/7000

光陽 酷龍 150 Fi

車重 :136KG 最大馬力(ps/rpm): 10.6/7500 , 最大扭力(kg-m/rpm): 1.1/7500

三陽 金發財 125

車重 :118KG 最大馬力(ps/rpm): 9.8/8000 , 最大扭力(kg-m/rpm): 1.0/6000

三陽 JET POWER 125 EFi

車重 :118KG 最大馬力(ps/rpm): 10.8/8500 , 最大扭力(kg-m/rpm): 0.98/7000

三陽 GR125 EFI

車重 :112KG 最大馬力(ps/rpm): 10/8000 , 最大扭力(kg-m/rpm): 1.1/5500

三陽 GT 125

車重 :111KG 最大馬力(ps/rpm): 9.8/7500 , 最大扭力(kg-m/rpm): 1.01/6000

三陽 高手 125 EFI

車重 :105KG 最大馬力(ps/rpm): 9.3/7500 , 最大扭力(kg-m/rpm): 0.98/6000

三陽 發財高手 150 EFI

車重 :110KG 最大馬力(ps/rpm): 10.6/7500 , 最大扭力(kg-m/rpm): 1.16/5500

三陽 R1Z 125
車重 :110KG 最大馬力(ps/rpm): 10/8500 , 最大扭力(kg-m/rpm): 0.99/6500

三陽 R1 150
車重 :110KG 最大馬力(ps/rpm): 10.6/7500 , 最大扭力(kg-m/rpm): 1.16/5500

三陽 R1 125 EFI
車重 :110KG 最大馬力(ps/rpm): 10.1/8500 , 最大扭力(kg-m/rpm): 0.93/6500

三陽 悍將FIGHTER 4V 125

車重 :123KG 最大馬力(ps/rpm): 10.5/8500 , 最大扭力(kg-m/rpm): 1.0/6500

三陽 悍將FIGHTER 4V 150 / ZR 4V150 / DX 4V 150

車重 :123KG / DV 4V 150車重:130KG

最大馬力(ps/rpm): 11.95/7500 , 最大扭力(kg-m/rpm): 1.24/6500

三陽 悍將FIGHTER 4V 150 EFi

車重 :123KG 最大馬力(ps/rpm): 12.3/8000 , 最大扭力(kg-m/rpm): 1.2/6500

三陽 風 100 EFI
車重 :84KG 最大馬力(ps/rpm): 7.7/8000 , 最大扭力(kg-m/rpm): 0.77/6500

三陽 RX 110 EFI
車重 :97KG 最大馬力(ps/rpm): 8.5/8500 , 最大扭力(kg-m/rpm): 0.8/7000

三陽 RX 110
車重 :94KG 最大馬力(ps/rpm): 8/8000 , 最大扭力(kg-m/rpm): 0.8/6500

三陽 RV 180 EFi
車重 :156KG 最大馬力(ps/rpm): 15/8000 , 最大扭力(kg-m/rpm): 1.35/6500

三陽 Tini 100 EFi
車重 :KG 最大馬力(ps/rpm): 8.5/8500 , 最大扭力(kg-m/rpm):

三陽 RV250 EFi
車重 :184KG 最大馬力(ps/rpm): 22.3/8000 , 最大扭力(kg-m/rpm): 2.3/5500

三陽 MIO 100 EFi
車重 :88KG 最大馬力(ps/rpm): 7.7/8000 , 最大扭力(kg-m/rpm): 0.77/6500

山葉 新勁戰 CygnusX FI 125

車重 :122KG 最大馬力(ps/rpm): 11/8500 , 最大扭力(kg-m/rpm): 0.93/7500

山葉 新勁戰 CygnusX 125

車重 :119KG 最大馬力(ps/rpm): 10.6/8500 , 最大扭力(kg-m/rpm): 0.94/7500

比雅久 I’ME 風格 125 EFI

車重 :118KG 最大馬力(ps/rpm): 10/7250 , 最大扭力(kg-m/rpm): 1/6500

比雅久 EVO G-MAX 125

車重 :129KG 最大馬力(ps/rpm): 10.2/8000 , 最大扭力(kg-m/rpm): 0.98/6750

比雅久 EVO G-MAX 4V 150

車重 :133KG 最大馬力(ps/rpm): 11.7/7500 , 最大扭力(kg-m/rpm): 1.2/6500

比雅久 EVO G-MAX 150 4V EFI

車重 :136KG 最大馬力(ps/rpm): 12.13/7500 , 最大扭力(kg-m/rpm): 1.18/6500

比雅久 DR.BIG 150

車重 :116KG 最大馬力(ps/rpm): 11/7250 , 最大扭力(kg-m/rpm): 1.1/6250

比雅久 新噴射王CS125DFE

車重 :113KG 最大馬力(ps/rpm): 10.3/8000 , 最大扭力(kg-m/rpm): 0.97/6750

Suzuki NEX 125 FI

車重 :91KG 最大馬力(ps/rpm): 11.4/7500 , 最大扭力(kg-m/rpm): 1.2/6000

Suzuki GSR 125 FI

車重 :110KG 最大馬力(ps/rpm): , 最大扭力(kg-m/rpm):

Suzuki address V125G

車重 :91KG 最大馬力(ps/rpm): 11.4/7500 , 最大扭力(kg-m/rpm): 1.2/6000

Suzuki address Z 125

車重 :92KG 最大馬力(ps/rpm): 11.4/7500 , 最大扭力(kg-m/rpm): 1.2/6000

Read Full Post »

本文內容均來自於http://en.wikipedia.org/wiki/Variable_length_intake_manifold

以下
I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 variable length intake manifold (VLIM), or variable intake manifold (VIM) is an automobil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manifold technology. As the name implies, VLIM/VIM can vary the length of the intake tract – in order to optimise power and torque across the range of engine speed operation, as well as help provide better fuel efficiency. This effect is often achieved by having two separate intake ports, each controlled by a valve, that open two different manifolds – one with a short path that operates at full engine load, and another with a significantly longer path that operates at lower load.

There are two main effects of variable intake geometry:

Swirl
Variable geometry can create a beneficial air swirl pattern, or turbulence in the combustion chamber. The swirling helps distribute the fuel and form a homogeneous air-fuel mixture – this aids the initiation of the combustion process, helps minimise engine knocking, and helps facilitate complete combustion. At low revolutions per minute (rpm), the speed of the airflow is increased by directing the air through a longer path with limited capacity (i.e., cross-sectional area) – and this assists in improving low engine speed torque. At high rpms, the shorter and larger path opens when the load increases, so that a greater amount of air with least resistance can enter the chamber – this helps maximise ‘top-end’ power. In double overhead camshaft (DOHC) designs, the air paths may sometimes be connected to separate intake valves[citation needed] so the shorter path can be excluded by de-activating the intake valve itself.
Pressurisation
A tuned intake path can have a light pressurising effect similar to a low-pressure supercharger – due to Helmholtz resonance. However, this effect occurs only over a narrow engine speed band. A variable intake can create two or more pressurized “hot spots", increasing engine output. When the intake air speed is higher, the dynamic pressure pushing the air (and/or mixture) inside the engine is increased. The dynamic pressure is proportional to the square of the inlet air speed, so by making the passage narrower or longer the speed/dynamic pressure is increased.
[edit] Applications
Many automobile manufacturers use similar technology with different names. Another common term for this technology is variable resonance induction system (VRIS).

Acura — 3.2 litre V6 C32 petrol engine (1991–98)
Audi — 2.8 litre V6 petrol engine (1991–98); 3.6 and 4.2 litre V8 engines, 1987–present
Alfa Romeo — Twin Spark 16v (1.4, 1.6 120PS, 1.8 and 2.0 litre) and JTS engines
BMW — DISA (DIfferenzierte SAuganlage – “Differential Air Intake"), two Port: BMW M42, three Port: BMW N52; DIVA (variable length runners): BMW M54 etc.
Dodge — 2.0 A588 – ECH (2001–2005) used in the 2001-2005 model year Dodge Neon R/T
Ferrari — 360 Modena, 550 Maranello
Fiat – StarJet and T-Jet engines, dubbed Port Deactivation (PDA)
Ford — Dual-Stage Intake (DSI), on their Duratec 2.5 and 3.0 litre V6s, and it was also found on the Yamaha V6 in the Taurus SHO.
Ford — The Ford Modular V8 engines and the V6 Cologne use either the Intake Manifold Runner Control (IMRC) for four-valve engines, or the Charge Motion Control Valve (CMCV) for three-valve engines.
General Motors — 3.9 litre LZ8/LZ9 V6, 3.2 litre LA3 V6, LT5 5.7 Liter
GM Daewoo — DOHC versions of E-TEC II engines
Holden — Alloytec
Honda — Integra, Legend, NSX, Prelude, Civic
Hyundai — XG V6
Isuzu — Rodea used in the second generation V6, 3.2 litre (6VD1) Rodeos.
Jaguar — AJ-V6
Lancia — VIS
Mazda — Variable Inertia Charging System (VICS) is used on the Mazda FE-DOHC engine and Mazda B engine family of inline-four engines, and Variable Resonance Induction System (VRIS) in the Mazda K engine family of V6 engines. An updated version of this technology is employed on the new Mazda Z engine, which is also used by Ford as the Duratec.
Mercedes-Benz — V6 M112
Mitsubishi — Cyclone is used on the 2.0 litre inline-four 4G63 engine family.
Nissan — inline-four engines, V6 engines, V8 engines
Opel and Vauxhall) — TwinPort – modern versions of Ecotec Family 1 and Ecotec Family 0 inline-four engines; a similar technology is used in 3.2 litre 54° V6 engine
Peugeot — 2.2 litre inline-four engine, 3.0 litre V6
Porsche — 928 “flappy",[1][2] VarioRam, 964, 993, 996, Boxster
Proton — Campro CPS and VIM, Proton Gen-2 CPS and Proton Waja CPS; Proton Campro IAFM – 2008 Proton Saga 1.3
Renault — Clio 2.0 RS
Rover — Rover 75 and Freelander KV6 engine 2.0 litre and 2.5 litre with Siemens engine control unit.
Subaru- Subaru Legacy JDM only using EJ20 non turbocharged
Suzuki – VIS
Toyota — Toyota Variable Induction System (T-VIS), used in the early versions of the 1G-GEU, 3S-GE, 7M-GE, and 4A-GE families, and Acoustic Control Induction System – (ACIS).
Volkswagen — 1.6 litre inline-four engine, V6 engines, VR6 engines, W8 engines, V8 engines
Volvo — VVIS (Volvo Variable Induction System) Volvo B52 engine as found on the Volvo 850 and S70/V70 vehicles, and their successors. Longer inlet ducts used between 1,500 and 4,100 rpm at 80% load or higher.

Read Full Post »

以下是關於三陽工業SYM的新FIGHTER上面的新技術,S.T.C.S系統的人家詢問跟望海的回答

首先先補充SYM原廠對於S.T.C.S.系統的介紹
http://www.sym.com.tw/chi/showroom/NEWFIGHTER/STCS.php?PHPSESSID=379ffdbade3646c4967078ef49f02791

以下是望海之前與車友討論關於此系統的看法彙總

來自qmz0qmz0的詢問:
請問超5可以換STCS引擎嗎??
不知道超5可不可以換閣顆引擎
因為也沒有文所以想問問看
可以的換我想換…要多少$$
STCS的文真的少得可憐…

望海的回答

基本上,大概多數的人會有兩種回答方式
1.只要你有錢,你愛怎麼換就怎麼換
2.兩種車款引擎差太多,所以絕對不能換

但如果真的分析STCS,會有幾個關鍵重點
1.這套系統並不是在引擎本體內,所以有其獨立安裝的可能性存在
2.SYM NEW FIGHTER的引擎為了這個系統,進氣端再汽門之前有些許的設計改變,也就是在這系統之後兩個汽門進氣道是獨立的(雖然很短很短)
3.STCS閥門是靠一個真空推動的"阿哭電"(ACTUATOR)來推動,而這個真空再由一個ECU控制的電磁閥控制,這樣的控制模式其實跟汽車常用的可變長度進氣歧管(VIS,SYM稱為VIP)幾乎是一樣的

所以呢

如果直接移植SYM的STCS系統去KYMCO的車上,有沒有可能??

這樣的問題比較有討論性
理論上,如果能夠把上面第2條件給做出來,那麼就會有機會,
當然,這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如何做出一個兩個汽門獨立的通道??
通常這得要用金屬鑄造是一個方法,
另外有人說,用一塊厚的鐵用CNC車,至於車不車得出來,這可能要問問專業的技師

至於控制開關呢?這其實還比較好辦
雖然是說STCS系統由ECU控制,但實際上推動的是引擎真空,引擎真空的開關是一個真空電磁閥,所以,如果能弄到一個"有超轉燈顯示功能"的物品,去設定讀轉速,並且在設定特定的轉速值時,送出一個電訊號到這個電磁閥,讓電磁閥開啟引進真空壓,那麼這套系統就能不靠ECU而作動

以上,是這套STCS是否可以移植的評估,僅供參考

後續補充,因為忘記了,SYM的NFT是噴射供油,為了STCS,SYM還特別針對ECU多寫了一個當STCS關閉時,噴油嘴的噴油量與開啟時不同的程式內容,這個動作就比較麻煩
一個簡單的解決方式是同時要針對汽門通道一個開一個關的情況用改裝電腦重新修正供油量

STCS 是指 Swirl Tumble Ctrl System

基本上要把三陽的STCS系統從功能跟原理上面去區分
我先講結論,結論是這個東西就是介於可變汽門正時系統及可變歧管控制系統的一個變形
因為既不算是可變氣門正時,也不算是可變歧管

首先要強調,大家在講的可變汽門,不管是本田的VTEC(本田專利技術,只有三菱的MIVEC是相同的設計)亦或是豐田的VVT(VVTLi是更新的技術)或者是BMW的VANOS系統等等,嚴格來說是要叫做可變"汽門正時"系統
這些系統不管是利用改變凸輪軸旋轉的角度時間差(VVT,VANOS),或者是切換高低角度凸輪(VTEC,MIVEC),都是會讓汽門的開閉時間或者揚程改變
而STCS完全沒有這個能力,所以他不能說是可變汽門正時系統

而可變長度進氣歧管系統,其最終目的仍是在讓氣門進氣端在高低速時都能有足夠的氣體進入,就這點來看,STCS是有這樣的效果,不過卻又不盡相同,因為STCS畢竟會擋住一個汽門的進氣,一般的VIS(SYM稱為VIP)或者像YAMAHA稱為YICS系統的可變進氣長度歧管系統並不這樣做
WHY??
一般會切換進汽門開一個跟開兩個的系統,通常是主動設計,就是設計汽門本身就是開一個或開兩個,但STCS系統並不能(也不會)動到汽門的反應,也就是說,當擋住其中一個進氣孔道時,氣門還是兩個都在開關(所以這種是被動式的汽門控制)。
其中被擋住的那個汽門,會產生很大的空氣阻力,甚至對於汽門彈簧會不會有影響,這點,也許是別家並沒有做這樣的歧管設計的一個考慮點吧

所以結論是STCS他不算可變汽門正時系統,也不算可變長度進氣歧管系統
個人看法

既然這邊一直在強調STCS並不是可變汽門這件事
那也請大家也同時正名一下
不要再只講"可變汽門",
不管是VTEC還是VVT系統,他們應該要叫做是"可變 汽門正時"系統
雖然兩種系統的作動原理完全不同,但都是改變汽門開關時間的正時

要強調,可變的是汽門正時,這樣就可以很清楚的區分STCS的不同之處

因為STCS是完全不會改變汽門的開關時間的

我建議你要這樣講,低速是"單汽門進氣",高速是"雙汽門進氣"

的確講低速是三汽門高速是四汽門這樣的說法太過含糊

因為真的有引擎設計(例如出現在某B牌汽車的五汽門引擎)是低速只開關兩個進汽門,高速會改成開關三個進汽門的(排氣不變)
而STCS只是擋住汽門的進氣,汽門本身還是在動作的

因為對於汽機車內燃機引擎的一般說法,只有關於汽門本身的改變動作,才會把這個裝備歸納到汽門系統內
這是這些討論串的關鍵點,也是為什麼講到STCS的三汽門四汽門有人會反彈很大的原因之一
因為說到底,STCS跟汽門沒有直接連動的關係

以下是另外一個車友的問答討論串

原文章由 tp6w94u 於 2011-7-9 07:15 發表

抱歉耶 我孤陋寡聞…

我印象中 VIP 或是 STCS 是引擎系統的硬體

西門子要提供的也只是 ECU

而 不管是 VIP 或是 STCS 在一個沒有製做引擎的公司…由它們研發的????

我是不知道啦!!

我只知道 西門子做電子通訊業的

=====================================

而且 VIP 跟 STCS 是兩個 不一樣的東西!! 不要混合一談!!

VIP 是汽車界 很常看到的系統 只是SYM用在機車單缸引擎上

STCS 是目前唯一的系統…

望海的回答:
MARCUS車友補充如下:這篇寫的不錯,但有幾點補充一下….
1.不管是V.I.P還是S.C.T.S都是西門子的產品和技術,三陽只買這套係統來應用而以。
2.V.I.P和S.C.T.S的運作原理大致相同,只是前後兩代的進氣控制方式不同。
3.V.I.P屬於西門子的8位元M2係統,也就是鋁殼的ECU,而S.C.T.C則是16位元的M3A係統,也就是節流閥和ECU結合在一起的係統,換成16位元ECU後又加上改變進氣的控制方式,與舊版的相比效率提升許多。
4.嚴格來說,這只能算是可變進氣,不是可變氣門,因為就算只用單邊氣門進氣,其引擎的兩個閥門還是一起開啟的,並不會關閉單邊閥門,因為這套係統並不是控制凸輪軸。


望海的說法:事實上你也不要硬把VIP系統跟STCS分得很開,因為這兩個技術真的是系出同源
不管是在原理上還是在控制組件上,STCS都比較接近VIP系統
還有,可變長度進氣歧管VIP系統只是一個大方向的稱呼
汽車上很常見,但常常廠家是用別的名詞來稱呼,例如VICS
機車上其實也有,例如日本YAMAHA很久很久之前就開發及使用過YICS,這其實都是VIP系統
HONDA多年以前的RC閥設計,雖然常常被稱為是後來開發出VTEC的先驅,但是因為當時裝RC的二行車(例如NSR)是根本沒有汽門的,所以沒有可變汽門這種說法,RC閥採用控制排氣管道的做法也很類似於現在控制進氣管道的VIP

要說這些都不是VIP也可以,但真的算得上同樣的概念

另外,西門子其實是間很大的集團公司,通訊只是他的一塊而已
車用電子系統也是很大的一塊,以汽車來說,車用電子感應元件及管理系統,在歐系車來說幾乎不是BOSCH就是西門子
另外,西門子的硬體也做很大,別忘記,咱們台北捷運的新店淡水線跟板南線的第二批捷運電聯車(應該是710型吧)是"西門子"製造的,高雄捷運的小可愛電聯車,也是西門子的產品

原文章由 tp6w94u 於 2011-7-9 20:18 發表
–部分省略–
不過我認為 VIP 跟 STCS 真的不太一樣

因為 可變歧管 變的是 進氣脈波的波形長短

STCS則是改變 進入缸內的渦流形式

這部分是不一樣的…

望海的說法:那….你都說了,VIP會造成進氣脈波的波形長短改變(先不講這點對還是錯)
那請問,這樣的改變結果跟STCS讓進去汽缸的渦流改變,不也是方式一樣嗎??
只不過STCS的位置比VIP更接近進汽門,然後STCS的閥門之後到汽門這段是兩孔獨立通道而已

操控方式跟使用的裝備,STCS跟VIP幾乎都是一樣的東西,不管是閥門葉片、阿哭電,還是真空電磁閥,都一樣的(設計)
所以才會說是STCS是從VIP衍生出來的一種技術

但我之前另外的文章也說過了,可以不把STCS跟VIP當成是一樣的沒錯,他的確是有些不一樣,旦系出同源

V.I.P.全名為Variable Inlet Process(可變進氣系統)

而S.T.C.S.全名為Swirl Tumble Control System(渦流控制系統)

其實望海看到這些在SYM版的討論,個人覺得關鍵在於
這些擁護的車有太在意於這兩個名詞,也認定這是SYM的獨特技術

如果真的去查看看,各家車廠根本不是用這兩個名詞
可變長度進氣岐管通常都是以V.I.S.(Variable Intake System)來稱呼
所以如果用VIP去查尋,只會找到SYM的資料
自然是獨家
不過SYM的技術發展還是要給予肯定,只不過就技術面來說,NFT或者其他SYM車款這樣發展的技術並不夠多
光對於性能引擎,還是沒弄出來標準的DOHC(頂置雙凸輪軸)引擎,就容易被限制在舊有的巢窠當中了

Read Full Post »

望海用很粗糙的小畫家手繪幾張圖來表示,這邊用單汽缸引擎來講

首先,在底下的這張圖,我把幾個引擎比較重點的數字給列出來

引擎最重點的兩個數字是缸徑跟行程,這邊用B跟S代表
缸徑跟活塞尺寸其實有一點點差(完全一樣的話活塞就會卡住),但可以視為一樣
而行程,則是依照曲軸的曲軸半徑R,乘上兩倍之後得出來的
行程S=曲軸半徑R*2
所以簡單的排氣量C的公式就是(缸徑B/2)^2*圓周率π(3.1416)*行程S

活塞的運作,原則上行程不會長過於汽缸本體的高,所以會有一個圖上所示的汽缸本體剩餘空間C2(這空間也有包括加上汽缸墊片時所造成的厚度)
還有上座的燃燒室空間C1,以及活塞如果內凹時,也會有一個空間C3出現
所以壓縮比的公式=(活塞下死點時的燃燒室容積)/(活塞上死點時的燃燒室容積)
就等於是壓縮比=(排氣量C+C1+C2+C3) / (C1+C2+C3) 得出
因此,要改變壓縮比,有幾個方向
1.改變排氣量
2.改變上座燃燒室空間C1(挖大)
3.改變C2(本體剩餘空間,通常包括削拋本體、加墊或抽掉墊片,以及改變連桿長度)
4.改變C3(把活塞換成平頂甚至凸頂)

改變排氣量的方式只有兩種
1.改變汽缸&活塞的尺寸(這要同步改)
2.改變曲軸的曲軸半徑R(很多人講的拉曲軸條數,改的就是這個)

附帶補充,基本上換連桿,排氣量是不會變的
但是因為活塞的上下死點位置會因為連桿變長而改位置,所以C2會變
如以下圖示

但是單換長連桿雖然不會改變排氣量,可是包括日本的MUGEN無限這家改裝廠,都提到一個改裝的概念,就是如果要試圖讓引擎往高轉速邁進,除了高轉要讓曲軸平衡以外,用長連桿,會因為連桿再運作時的橫向角度改變較小,達到活塞運作比較沒有偏分力的情況,這點是很多引擎基礎改裝沒有想過的情況,在這邊補充提一下
不過不管怎麼改裝引擎,要注意到活塞不可以打到開啟中的汽門,這是設定時的小重點
馬力跟扭力不能相提並論,簡單的說,馬力是扭力依照轉速提升而累積的情況
所以扭力還是會影響馬力
我通常還是以阻力的概念來解釋扭力
所以低轉速如果爆發比較多的扭力,通常這引擎的轉速比較不好拉上去
柴油引擎低轉速高扭力,但轉速都偏低,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柴油引擎通常會設計超過15以上的壓縮比,以及同排氣量時柴油引擎會用比較長的行程,所以非單一因素
汽油引擎為了要有高馬力,通常都是以高轉速來達成,但高轉速的話低速扭力得不能太多
前面有提到高轉速不太有高扭力,但如果有項渦輪增壓這樣的技術搭配,渦輪的扭力是屬於高原式的,中速度下渦輪開始作動之後扭力就一直處在高點,就能夠達到高轉速同時也有高扭力

至於汽油引擎的壓縮比,市售版本通常是會壓在13以下,一般頂多到12算很高,不是說上去就不行,而是因為超過13的壓縮比,爆震會非常多,需要更精細且大幅度的供油點火控制,另外,也需要有更高角度的凸輪軸來幫助把氣放掉些,如果沒有做到這些,單單拉高超過13的壓縮比其實性能不會太好
比賽車要作超過13以上的壓縮比,就會比較多且常見到,一來比賽車是一發動就在高轉,低速的問題根本不用考慮,使用壽命(耐用度)也頂多只要撐過比賽就可以,不用像市售車得考慮很多因素

另外,水冷車跟空冷車比的話,水冷可以作比較高一點的壓縮比,空冷還是一樣因為調教的因素壓縮比會低一些些

Read Full Post »

望海在某篇文章討論裏頭介紹了LSD的情況

以下是望海的文章引用

這是機械式LSD的分別法
1 WAY是指LSD要再加速時才有作動(差速器鎖定)
2 WAY則是LSD加速跟減速時都會作動
1.5 WAY作動同1 WAY,但是在收油門時也能提供約一半的鎖定能力
前驅車建議要用1或1.5 WAY的

LSD鎖定的程度稱為鎖定率,因為機械式的是靠離合器片用差速器兩端轉速差造成的離心力去咬住達成鎖定,所以,要多大的差別才會咬住,這是鎖定率的關鍵
但,鎖定率超高的LSD,只適合競技用,不適合道路用

LSD主要有分成機械式(離合器片式)LSD,扭力齒輪式LSD,粘性偶合式LSD(裏頭灌矽油,用矽油熱漲冷縮的能力去鎖定差速齒),滾珠式LSD,以及結合上面幾種原理但加上電子控制的主動式LSD等等
因為其他非機械式的LSD通常都有鎖定率較低的情況
作為原廠用LSD尚可,但甩尾表演或競技等就不太夠用了
所以通常會改裝2WAY機械式並且用極高的鎖定率的設定下去
以前還有一種速利303為了玩甩尾的土改法,是把整個後差(攬啪)齒輪給他用焊死
變成100%完全鎖定
但這根本就不太能在路上開

LSD基本上沒有關掉的問題
除非你裝的是某些原廠會有的主動式LSD
例如"ESCAPE" 4WD上面的黏性偶合LSD是裝在中差並且附有電子控制,才有辦法說自主切換4WD/2WD跟AUTO動作(但他的前後輪各自的差速器並沒有LSD)

一般來說,我們是前驅車,差速器裝在變速箱裏頭的終傳齒上,LSD通常就是把這個差速器換成有鎖定功能的(記得,LSD叫做"限滑差速器",它還是差速器的一種)

所以沒辦法反裝的,也沒有說裝在FF或裝在FR上功能就倒過來的情況

因為前驅車的基本特性是轉向不足,就是裝1或1.5的LSD補正原本轉向不足的功能就可以了,但是為了日常用車,連原場都不會裝鎖定率很高的LSD,像PEOTEGE 車款的美規渦輪車款MPS,原廠配的LSD鎖定率就不是很高
AAI對外販賣的RS專屬手排LSD也是一樣

不過雖然鎖定率不算高,但其實開有LSD的車,如果在跑山路或賽道,要記得,油門跟路線有些不一樣,尤其是油門控制,彎道上在入彎前記得該做好檔位跟速度的控制,有LSD的,入彎後就是別怕油門給它下去,這時候的爽度真的不一樣~~~

機械式的LSD裏頭是有彈簧的離合器片,所以定期要拆下來整個整理維護的,鎖定率越高維護的間隔時間就會變短

而接下來望海也看到有別人介紹更為詳盡的LSD介紹
以下的文章係轉貼自http://henryhu.pixnet.net/blog/post/14980350
LSD 一直是大家很想瞭解,卻又沒有勇氣下去改裝的項目,事實上這個不論是山道、甩尾乃至於零四的必備武器,其中的學問可說是相當的大,就以此為題,徹底對它來進行一番研究。

LSD 的基本知識
先從差速器作用開始說起

車輛在過彎時,左右輪胎所行經的距離是不相同的,因此左右輪胎的迴轉圈數也會不一樣,之所以如此,絕不是因為車輛左右的車胎,是用一根車軸所連接而成,如果你的愛車有機會架上撐高機,不妨試著用手去轉動驅動輪看看,你會發現相反側的輪胎是以反方向運轉,或者是停止不動,這些都是差速器所造成的結果。

差速器的構造,詳細的說明容後再述。之前雖然說過,單側的輪胎迴轉時相反側車胎會停止不動,是差速器所造成的這回事,其中還是有一些關連性存在,譬如說右側的輪胎在結冰面上、左側的輪胎在草地上,那麼當車子要往前開的時候,右邊的車胎會打滑、左邊的車胎卻停止不動,而車輛當然也就無法行駛。


也許你會認為這種狀況不多見吧?但過彎時常離開地面的內側輪胎,就如同在冰上行駛的那一輪,只是空轉而無法加速罷了,這便是車子跑不快的原因。還有在進行激烈的零四加速時,剛起步時左右車胎的抓地力會有些微的差異,如果抓地力較弱的輪胎只是一昧的空轉,抓地力較強的一邊亦會無法完全發揮作用,車輛想要有效前進當然也是很困難囉!遇到這種情形,為了能夠傳遞更多的馬力至路面上,相形必須對差速器的作動進行某種程度的限制,在出現不協調的狀態下,依然能讓車輛可順暢的過彎,這種針對差速器動作來限滑的機構,就是本文所要介紹的 LSD。

LSD 的種類

原廠型限滑幅度較小
賽車場的抓地力派也好、山路的甩尾派也罷、甚至是直線至上的 0~400 派,想要充分體會快速駕乘的樂趣,就一定要有 LSD 的裝置,其實有許多強調性能的原廠車種,LSD 的配置率已經大幅提升,可是仔細看看目錄,你會發現黏性耦合式及扭力感應型 LSD 還是佔大部份,最近螺旋齒輪LSD的數量也不少,為什麼同樣是 LSD,竟然有這麼多不同的名稱呢?相信有些人在此已被搞得頭昏眼花了,事實上 LSD 依構造的不同可以分為好幾種型式,而每一種LSD 亦都有其特別之處。接下來我們就分門別類歸納出常見的各種式樣。

機械式 LSD
這是改裝車中最傳統、最常使用的 LSD 種類,也被稱作為「多板離合器式」LSD,此類設計雖然效果是相當不錯,但是當離合器片磨損時,常會出現「嘎!嘎!」的噪音,因此需要做定期的維修,這也是其缺點之一。

扭力感應式 LSD
這種設計是透過螺旋齒輪的組合,利用所產生的摩擦力來發揮限滑的效果,許多原廠高性能車種都是採用此種型式,像 FD3S RX-7 的原廠 LSD 就相當有名。在扭力感應式 LSD 的特性方面,雖然其較少使用在運動用途上,但摩擦部分與機械式比較起來效果更好,而且維修上非常簡單,這是它的最大優點。

黏性耦合式 LSD
大約十年前 LSD 還是屬於選用配備時,最受歡迎的就是這種黏性耦合型式樣,就如大家所看到的,此 LSD 是由多個離合器片組合而成,透過矽油的噴入使左右輪胎產生迴轉差,然後再利用矽油的黏性做鎖定。談到這裡大家應該不難想像,此類構造的效果並非很好,因為矽油的黏度會依溫度產生性能上的差別,因此反應性算是最差,往好的方面想,這種 LSD 只是一款適合一般大眾使用的類型罷了!

螺旋齒輪 LSD
儘管其內部的齒輪構造與扭力感應式 LSD 有些相似,不過從剖面圖我們可以看到扭力感應型的齒輪配置為縱向,而此種螺旋齒輪 LSD 的則為橫向裝置。和機械式 LSD 相比,它的最大弱點在於限制鎖定的扭力範圍較小,但由於維修、使用上沒有什麼特別麻煩之處,因此 S15、Altezza 等新型車種都是採用這類的 LSD。

滾珠鎖定 LSD
這種設計的特殊之處,是當小圓球在彎曲的溝槽中移動時,被溝槽切斷的滾筒開始作動而發揮限滑的效果,尤其是其作動原理與一般品有很大的差異,目前並不算是主流的製品。在滾珠鎖定 LSD 的特性方面,因為它的構造相當特別,因此可以發揮十分圓滑的效果,反過來說此 LSD 並不適合喜歡在街上狂飆的人士,而最後可以鎖死差速器、並發揮最高扭力,也是值得記上一筆之處,所以最適用於分秒必爭的比賽場合中。

主動式 LSD
一般的 LSD 是由凸輪與齒輪組合而成,且利用使用球狀溝槽的機械構造,被動的來接受作動,但裝置在新型車種上的高科技差速器,由於配備有油壓及電子控制系統,因此可以主動的使 LSD 作動。照片中為 R34 GT-R V-Spec 與N1 式樣的標準配備 Active LSD。其實不只是 GT-R,現在許多廠商都推出了控制左右車胎扭力的 LSD,甚至可以百分之百賦予外側輪胎扭力呢!

機械式 LSD 比較

單向與雙向作動分別
在各式 LSD 的種類裡,廣泛被用在改裝和競技場合的要算是機械式 LSD,這種 LSD 依照作動性的不同,也分有單向的 1 Way 與雙向的 2 Way 式樣。所謂單向與雙向乃是指 LSD 的動作程度,僅有在油門開啟時才發揮作用的為單向 LSD,而不管油門是開或關,只要能對驅動車胎持續鎖定的便屬雙向LSD,還有相對於油門開啟時,如果在關閉狀態能發生一半作用性的構造,則稱作是1.5 Way LSD。

這幾種 LSD 的效果好壞及適用場合,主要乃取決於組成 LSD 的凸輪組裝角度,不過由於實際上開始鎖定的扭力亦是必須考慮到之要素,因此儘管是單向 LSD,也不見得在油門關閉時就完全無法發揮作用。順帶一提的是,LSD開始鎖定的扭力,是指在靜止狀態下鎖死左右車胎的力量,此力量與LSD的效用、型式並無直接的關係,而是和限制左右車胎的迴轉差有關,如果是以運動性為優先考量的車種,儘管需要提高開始鎖定的扭力,但如此當倒車入庫或是在街道上左轉時,也會發出「嘎!嘎!」的噪音,並且後續還有不少的缺點會產生。

按照機械式 LSD 為多板離合器的構造來看,定期進行整理維修也是必要的工作,此作業包含有一般的螺絲旋緊調整適當間隙,以及磨損嚴重時的更換離合器片,通常生產 LSD 的廠商都會販售這類的修理包,有些甚至還附有強化的改裝品,好比以更換強力壓板、加硬彈簧來提昇開始鎖定的扭力。另外,前面說過機械式 LSD 的動作程度,是決定於凸輪的組裝角度,因此實際上機械式 LSD 的作動性一樣是可以改變的,像 Cusco 的 Type-MZ、RS 系列,便能夠在Rebuild 時進行單向、雙向的調整,算是非常貼心的設計。

談到機械式 LSD 單向、雙向的適用車型上,一般認為單向LSD適合前驅車和四驅車安裝,而雙向是對應於後驅車種,其實以單向 LSD 的特性而言,它除了可供FF車、4WD 前輪使用以外,也可以用於FR車提振單圈成績;至於後驅車甩尾必備的雙向 LSD,裝在 4WD 的後輪同樣能大幅增加靈活性,而現在很流行的 1.5 Way LSD,則是各種車型都可運用,特色是收油狀態不像2 Way有轉向不足的情形,並且煞車點的控制亦比1 Way容易許多,所以要使用單向、雙向還是1.5 Way LSD,主要還是要配合自己的駕駛風格才對。

關於 LSD 作動性的選擇上,基本可歸納出重視操控性的人士,最好是選用單向的 LSD,因為在山路或具有許多連續小彎道的賽車場,由於油門需要經常開開關關,在收油時的差動限制很容易引起控制上的困難,這一點假設是單向 LSD 的話,在油門關閉時可以確實的進行差速,相對可減少因踩放油門所造成的操作盲點與混亂情況,特別是對行車路線或煞車點都還不是很熟悉的入門者,單向 LSD 仍是較為實用。相反的,雙向 LSD 則較適用在需要常常進行甩尾的車輛,其能夠常時發揮鎖定作用的特徵,在開油門剎那間的反應亦十分靈敏,故即使是彎道中也能瞬間提供驅動力。

差速鎖定的真實面貌:街道行駛並不合適

就如同一開始所提到的,我們所乘坐的汽車為了能夠更順暢的過彎,因此加裝了稱為差速器的機構,但像遊樂場裡頭的碰碰車,或是方程式賽車的入門款 Racing Kart,卻都沒有差速器的配置,可是這些車種還是可以順利過彎。事實上一般的車輛也可以用一根車軸連接左右兩側輪胎的概念,進行永遠的差動鎖定,由於差速器是由迴轉的齒輪與齒輪組合而成,作用是控制左右輪胎的迴轉差,所以日本有部分「平民甩尾族」,都是直接將差速齒輪焊死使其無法迴轉,那麼左右輪胎就形同以一根車軸連接的狀態,變成了具有同等於 LSD 的功用。

不過,這種從許久以前就有的土法煉鋼改法,缺點是大於優點多的多,其不但燒焊處會坑坑疤疤的難看,焊接的地方到底能承受多少力量也令人擔心不已,畢竟差速器所負荷的力量可是很大的,這樣遲早會崩壞在路上等待拖車救援,所以大家聽聽就算了切勿當真。這裡附帶一提的是,日本有一個名為Super Lock Def 的產品,是專門針對配置黏性耦合式 LSD 原廠車所設計的差速鎖定裝置,它是在差速器輸出端套入一個反轉凸葉,以達到百分之百鎖定差速的效果,同時此零件並經過了特殊的高溫加工,大約可以承受 100 ~ 150 匹的馬力,在當地深受 Drift 迷們喜愛。

另外,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差速鎖定大多使用在甩尾式樣的車種,但其實它還有其他的用途,例如大家所熟悉的 HKS Drag 180SX、GT-R、Celica 這些超級直線加速車,它們所裝置的差速器都是經過特殊的焊接,或者是加裝恆時鎖定的裝置。差速鎖定等於讓左右車胎的動作相同,這一點與漸漸提升鎖定扭力的機械式 LSD 一樣,當低速轉彎或倒車入庫時,因為左右輪胎無迴轉差讓駕駛的困難度增加,如此一來,車輛因彎曲角度的行駛不順,輪胎的磨耗也會變得更加快速,正因為如此,特別是後輪驅動的車種儘管已經切打方向盤,後輪仍會從後方直進的方向推進,因而造成了轉向不足的現象。

雖然在特定情況如零四加速或甩尾,使用差速鎖定效果會更好,可是在需要許多條件配合的街道駕乘,它還是有相當大的問題存在,改裝機械式 LSD 也是一樣,除非你真的熱愛自我挑戰山路,甚至是甩尾一族。

少了差速器無法轉向

要談限滑差速器(Limited Slippery Differential,LSD)的改裝,就不能不先談談汽車的差速(Differential)機構。由於車輛的同一車軸左右兩輪間無可避免地一定有寬度存在(也就是輪距,Track Width),因此當車輛轉彎時,內外側車輪間的過彎半徑勢必會有些許的差距,在此時如果車輛想正常過彎的話,勢必要有種機構將內外側車輪的轉速調整為適當的比例以配合彎道的半徑差,將較高比例的扭力傳送到外側輪,這個機構就是差速器。要瞭解差速器的存在較為困難,但是我們可以輕易地從完全相反的例子中看出它的重要性:在一些擁有可切換模式四輪驅動系統的越野車或卡車上,其差速器機構為了越野的需要而擁有可鎖定的能力(Locking Differential),當四驅系統打在純四驅模式其差速器會完全鎖定而失去作用,此時如果車輛以太高的車速進行過彎的動作,由於內外側車輪被強迫以相同的轉速行駛,因此除了會聽到內側輪胎不時空轉產生的怪音外,車輛的轉向性也會變得異常地差,這就是車輛在完全沒有差速功能的狀態下行駛的狀況。

相反地,車輛的差速裝置在某些情況下也會產生不良的影響,舉例來說當驅動輪有一邊陷入濕滑或抓力極差的地面而嚴重打滑時,由於打滑車輪的輪速會增加,差速器會誤以為該側車輪是過彎時的外側輪而將扭力反而向打滑車輪傳送,造成打滑更加嚴重且車輛失去驅動能力。同樣在賽道上,由於車輛需要激烈的過彎,經常會有內側驅動輪因為壓到跑道緣石彈起、或者因側傾而騰空的情況,此時也會有扭力全都傳送到空轉輪的現象發生。此時如果車輛上裝有限滑差速器,則差速機構會在兩邊車輪的轉速差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例如,外側/空轉輪為另一側轉速的兩倍時),將差速機構的兩側鎖住而失去作用,如此縱使有一邊的車輪嚴重地打滑,另一側的車輪仍能獲得相當程度的扭力推進車輛,這就是限滑差速器的功用所在。

現行車輛的轉向設計是依據艾克曼第五輪原理來設定,也就是彎道內輪的轉向角度大於外輪。再由三角函數計算內側車輪所轉動的距離會比外側車輪距離短,一旦距離有差異時,等於內外輪(左、右輪)的轉速不一致,如果從變速箱所輸出的傳動軸沒有藉由差速器來分隔左、右輸出,那麼車輛在轉彎時便無法調整左、右輪的轉速。在慢速時藉由多餘且不當的摩擦來帶過,而高速轉彎則會發生彎道內輪因多餘的旋轉及摩擦,導致輪胎跳離地面連帶利用車軸及懸掛使車體上揚,當內側車體上揚加上離心力的驅動,很自然就會朝轉彎方向的另一側翻覆。

所以說車輛的左、右車輪絕對不是同軸型式,尤其現代汽車又以前輪驅動設計居多,沒有差速器的構造,駕駛者根本無法操控方向盤,因為只要駕駛者轉動方向盤,輪胎藉由地面產生的回饋力,強力的將方向盤推回中心原點,如此一來操控根本無法存在,所以在傳動輪中央置入差速器是傳動系統必備的要件。

由於差速器是藉由盆型齒輪及角齒輪驅動,內部包含邊齒輪及差速小齒輪。當車輛直行時,並無差速作用,差速小齒輪及邊齒輪整個會隨著盆齒輪公轉無差速作用,一旦車輛轉彎內、外輪阻力不一樣時,差速齒輪組因阻力的作用迫使產生自轉功能進而調整左、右輪速。既然左、右輪速的變化及調整是藉由輪胎及地面阻抗來自由產生,那麼後續的使用狀況就將造成車輛無法行駛的狀態。

譬如說當車輛一輪掉入坑洞中,此車輪就毫無任何摩擦力可言,著地車輪相對卻有著極大的阻力,此時差速器的作用會讓所有動力回饋到低摩擦的輪子。掉入坑洞的車輪會不停轉動,而著地輪反而完全無動作,如此車輪就無法行駛。

還有一種屬於循跡現象的狀況,也就是所謂性能輸出的現象,即車輪在過彎時大腳油門,動力輸出特別明顯,輸出扭力加上離心力,迫使車輛內輪揚起離開地面或產生打滑現象,一旦有一輪空轉,動力便一直往空轉輪傳輸 (因為阻力少) ,車輛依然無法加速前進。

另有一種屬於激烈操駕模式而產生的打滑現象,此現象車輛既不轉彎,也非左、右輪置於不同摩擦係數路面的狀況,那就是在進行零四加速時,巨大的動力輸出,隨著左、右傳動軸的長短不一致及輪胎些許的差異,導致動力瞬間輸往摩擦力弱的一輪,此輪便開始不停的空轉,另一輪無從發揮作用,車輛當然無法往前邁進。為了解決以上這些現象,讓更多的動力平均傳遞到左、右兩個驅動輪上,限制差速器左、右滑動率的比例來完成此目標,所以限滑差速器便是解決問題的標準機件。

LSD 種類繁多.因應不同需求

過彎性能的發揮、直線衝刺的快感、山道攻防的技巧,莫不需要依賴 LSD 的加持,很多原廠性能版的車輛也配置有 LSD 的裝備,而 LSD 的型式又依機件結構的特性不同,可細分為扭力感應型、黏耦合型、螺旋齒輪式、標準機械式 LSD 等。這麼多的型式,其最終目的是一致的,但過程的變化是不同的,因應駕駛者的需求及駕駛特性,才會有這麼多式樣產生。

扭力感應式 LSD 之設計是採用螺旋齒輪組,一樣利用左、右雙組的摩擦力來限定滑差效應,由於螺旋齒輪採縱向和基座齒輪的橫向交錯,無離合器片的損耗,運用在後驅車輛,其故障率較低,維修保養亦趨於簡單,雖然在動力輸出方面未能有強大的表現,但實用原則為其最大之優點。

螺旋齒輪 LSD 其內部構造依然採用螺旋齒輪,有別於扭力感應式的 LSD 是此螺旋齒輪 LSD 所配置的齒輪全為「橫向」,也就是和輸出軸的運轉同一方向,利用行星齒輪大小減速比的功能達到限速功能,其最大的弱點在於限定鎖定扭力滑差的比例較小,但也因為維修及使用保養無需特別的注意,更不需要使用 LSD 專用油,因此原廠如 Honda 1.8 升 Type-R、Silvia S15 …等較新款的前輪帶動車,也幾乎都是使用此型式之 LSD,此等 LSD 還有一個現象,就是車輛頂高後,轉動驅動的左右兩輪,並不會一起前進或後退,因此在當年 TIS 1:9 房車賽規格的驗車過程中,它算是可以瞞混過關的偷改武器!

黏性耦合式 LSD 的最早配置是用在 VAG(Audi/VW)車系,其間由多片的離合器組,加上矽油組合而成,它是利用矽油摩擦受熱膨脹後,迫使離合器片接合來鎖定輪差,其結構可說是最簡單且體積小、造價低,是一款適用於大眾型式的 LSD。

機械式 LSD 在改裝車輛中最傳統也最常用,因此算是能見度最高的 LSD,因為使用左、右兩個離合器片和壓板組,故亦稱為多板或多片離合器式 LSD,此型式之 LSD 可藉由離合器片與壓板的排列組合來達到限滑百分比功能,從 25% ~ 90% 的能力皆可完成。但唯一的缺點就是較難照顧,其務必要使用 LSD 專用油來定期保養,長時間或劇烈操駕也可能需要更換修理包。而離合器片裝配不佳或置入時 Run in 方式不正確,也容易導致轉彎異音或離合器片損壞之現象。

單/雙作動方向.加油/收油限滑

機械式 LSD 依照其動力作用方向的不同,而可區分為 One Way 和 Two Way,而所謂 One Way 即是單向的限滑動作,亦指為加油時能夠產生限滑動作。Two Way 為雙向作用,即是加油或收油,都能對驅動輪施以限滑功能。如果在加油時有作用而收油時能發生一半作用的構造則稱之為 1.5 Way LSD。

既然區分為 One Way、Two Way、1.5 Way,那是否也因為其特性,而因應在不同的使用狀況,一般而言 One Way 型式比較適用於前驅車及四驅車種,前驅車因前輪除了負責動力輸出外,還要負責轉向的重責,而轉向的回饋是直接施予駕駛者,為免除駕駛的控制困難,且因為彎道收油時,限滑力的釋放,可使得操控者有較佳的手感,不會因為 LSD 的作用使方向盤重手不易操控。

而 Two Way 則廣泛使用在後驅車甩尾式樣,因為加油及收油皆能限滑,能有效控制循跡方向,且常時的鎖定功能在油門瞬間開啟時,也能使驅動反應明顯而有效的展現,提供卓越的驅動力。而 Two Way LSD 如果裝置在 4WD 車上,也依然能大幅的增加四驅之靈活性。

介於 One Way 及 Two Way 之間的 1.5 Way LSD 則是為了想要達到優越的驅動性能,卻又擔憂操駕不易的前提發展而來,其特點為收油時不像 Two Way 有著轉向不足的情況發生,且在制動點的認定及控制比上較 One Way 容易,所以端看自已的駕駛能力及循跡效能大小,來認定及選擇適當的 LSD 才能有效運用它的效用。

而車輛從發明一開始,馬車的同軸帶動,會引發翻車危機到研發了差速器,為使行駛平穩、輪胎損秏平衡到激烈操控,發生打滑現象又需要靠 LSD 來加持,這種種的一切,莫不遵循著天地間真理的現象,而運用在所有機件的運作上統稱為物理,如果違反物理原則也就是違反大自法則,其終究無法勝任於車輛的基本要求。

像坊間有些人士為能使其達到限滑功能而將後軸差速齒輪焊死,雖然可達成不打滑的現象,可是在缺乏機械原理的概念下,其永遠不知只要車輛行進,無論地有多平,左右輪永遠都有滑差存在。無法釋放或供給此滑差比例者,車輛絕對難有好的循跡性,就連 LSD 也是屬於有百分比例的限制滑差,所以土法煉鋼非但不宜,一但使用在前輪驅動車輛上,將會造成方向盤回饋瞬間擊斷雙手之慘劇。

最後切記在選擇 LSD 時要注意的是實用性,按裝時需要由專業的店家規規矩矩量測安裝,再根據使用手冊按步就班的 Run in,才能確保 LSD 的動作合乎標準,更不會因為新的 LSD 一裝入就造成嚴重損壞。

Read Full Post »

這篇文章是因為有人問了以下的問題

…輪胎大真的尾速比較快嗎?

望海的看法
因為你車子有輪拱,有些車還有檔泥版
所以輪子的外徑不能無限制的擴張
通常車廠對於同型機車裝配不同尺寸的輪胎
例如10吋跟12吋,就會直接以12吋換用較小扁平比的方式
達到實際上的車輪外徑"幾乎相同"的情況(最少都是接近沒有差很多)
這樣一來可以維持車上時速表的一致性,不需要再個別調整補正值
而輪胎如果沒有用相同的扁平比去比較的話,那麼老實說就沒什麼比較意義了,因為1條扁平比70的胎,跟扁平比100的胎,特性跟性能完全是不一樣的
這是在實際上的情況是這樣

而如果不考慮這個因素,其實,換用小的輪胎,我們直接講外徑變小,假設輪胎都採用相同的扁平比(100)來看的話

較小尺寸的輪胎,除了會造就表速比較快的假象之外(因為同樣速度運行,小輪轉的比較快),如果把輪胎也當成是傳動系統的一部分的話,實際上較小的輪胎,反而是代表著終端傳動比其實比較大(跟大輪子比的話)
如果各位了解終端傳動比代表的意義,就會知道,這樣代表著小輪子加速其實會比較快的

加速跟尾速是兩碼子事
甚至持續的高速度尾速行駛跟能拉到的極速,這也是兩碼子事情

在改裝時,必須要知道這樣的差別的異同處,才不會花很多冤枉錢

尺寸小的胎+框會有比較輕的整體重量
的確也會讓引擎有比較少的負荷
但輕負荷這並非加速快的條件,輕負荷主要的影響是在於油耗
嘗試著改變載重就會有相同的結果
因為引擎是變轉速變扭力設計,輕負荷可以讓引擎較快的達到他需要的轉速,感覺上加速是比較快,而且因為加速需要的時間短,所以會讓油耗變得比較低
但如果是把輪胎縮小的做法,雖然也同樣減低引擎負荷,但對於傳動系統來說,因為他反而是放大了終傳傳動比例,所以加速的效果會更明顯,但油耗卻不會變低
如果有研究汽車變速箱的,就會知道我提到的終傳比指的是什麼,有些人會說密齒比密齒比,事實上多半只是把終傳的比提高了而已,提高終傳會有加速明顯變好的效果,但也會因為保持再某一個速度時的轉速比較高,因此相對比較耗油
這是我的觀點

速克達10吋換12吋會拖沒錯
問題是10吋換12吋,假設原10吋用3.50-10胎(這種扁平比是100),實際你不可能12吋都還用3.50-12的
你得換扁平比80甚至70的,才會讓外輪周跟10吋時差不多
況且還有胎寬的選擇
就算是同一家同一款胎(假設TH558好了),不同扁平比的胎性能是差很多的
尤其在速克達的這個領域上
拖重是低轉速的起步狀態,但不代表著開始轉動之後的動摩擦也是如此的大
但大輪因為形變的情況會相對小輪小(如果改大輪有改變扁平比的話),那麼中高速度的穩定性會大很多,偏偏持續的高速甚至是終速度的達到需要的比較是穩定(高速不能穩定的輪胎,便無法支撐輪胎往更高的轉速前進)
大尺寸的輪胎"通常"會有比較高的輪胎速度指數,當然比較性能的胎也可以獲得高速度指數,但大尺寸獲得高速度指數的原因通常也跟扁平比設計較小有較多的關係

Read Full Post »

車就是車
把車擺在那邊不去動,不管是不去移動或是改動,車就跟自己沒有連結

換個方向說,只要你跟車有互動跟接觸,不管是什麼樣的接觸,只要你因為車而得到個人心靈上的快樂及趣味,那就是玩車

玩車不一定得真的要懂車子的機械
如果懂,那當然會有懂的快樂
不懂,也可以玩的快樂

有人的玩車,是仔細去分析各裝備的能耐然後大方的提出來
有人的玩車,是感覺車子不同的狀態下的性能表現
當然不少人的玩車,是不斷的靠自己或者靠別人幫忙的嘗試,找出自己覺得"就是它 !!"的那種堅持感覺
也有人的玩車,只是因為今天可以騎這台,明天可以換那台,後天可以開車,而感受到不同感覺的享受
甚至有些人的玩車,就只是能坐(或騎)在那部他想要的車上,就這樣而已

不懂技術難道就不會玩的快樂??應該不會吧
所以,不用羨慕或忌妒別人玩車的那個快樂,也無需去糾正他們對玩車的看法
找到自己因為車,而帶來的快樂感覺,那就是玩車了

Read Full Post »

本文為多篇MOBIL01內之文章彙總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66&t=2116813&p=1,討論關於速克達曾經爭議一時的上下懸吊設計之差異

———————————————————————————————————————–

得意、JR、山葉 是下懸引擎座 中柱鎖在引擎… 立中柱摧油門,震動比較大

上懸引擎座GY6、G3 G4 G5中柱鎖在車架上 立中柱摧油門,震動比較小

速客達最重的質量為引擎本體,中間透過引擎吊架當力臂做轉換,固定位置高低決定過灣穩定性
上懸吊車身配重重心高,中柱由車架所延伸的固定座固定,架中柱引擎震動較不明顯
——————-
上旋吊就是引擎吊架鎖點位於上方,引擎配備重心高,過灣引擎整體重心高,較易晃動
例:豪邁`迪爵`GT125~150`FT`RS21`G5 125~150`RC125~150
——————–
下旋吊就是引擎吊架鎖點位於下方,中柱由引擎本體下方固定,架中柱引擎震動較明顯
例:新舊競戰`星艦`addressV125`GSR`NEX125`EASY100`GR`JET….
下懸吊車身配重重心低,類似跑車`運動車款設定,過灣引擎整體重心低,過灣較不易晃動
——-
採下懸吊車款只要換一副好的後避震,過灣穩定性就有明顯效果,晃動大幅減低.採上懸吊車款過灣要整體車架前後懸吊設定優異,過灣才較穩

剛性強上吊架vs過彎機器下吊架

使用上吊架..引擎與車體抗扭強度較高..
但缺點是載重時..車體下沉幅度很大..傾角降低..

下吊架則恰好相反..強度較低..但是過彎穩定度較好..載重時只有避震器會下沉..
不會整台車連著底盤沉下去..

所以上吊架有沒有載人傾角差很多..下吊架差異卻不大..

一般來說上吊架的車架剛性會較大,通常會是環抱後,前後以橫桿補強,
才能應付整顆引擎"吊"在坐墊下方的重力~
要是像擋車一樣做成方管的就好了,目前沒看過這麼佛心的

所以上吊架的好處就是,抗扭轉的剛性很強,
減震效果優異(別懷疑,上吊架真的會比較不易麻車),
對後避震來說,作動的力量有經過連桿分散衝力,當遇到顛頗路面時,
壓縮的衝力會經由分散與下壓缸頭兩種方式來分擔

好~不過問題來了,分散的衝力當中,有一部分向前,
造成前避震壓縮彈跳,且引擎成為連趕的上下晃動會一直改重心,
還有因為引擎晃動要空間,所以不的不把重心一開始就拉高一些…..

所以玩上吊架的車種,避震長度,壓縮行程,
組尼調整等等都相當重要,可以說是牽一髮動全身,
就連前避震的作動都需要跟後避震做一定的配合,不然很容易出現,
壓過一個坑洞後,車子還自己彈個幾下這種共振狀況…..

下吊架,超容易上手的設計,前避震是其前避震,後避震是後避震,
引擎是"撐"在下方的,所以引擎也是引擎……….

好啦 ,簡單說,各部份的作動都很直接,互相連動很小,
所以一切都那麼直接,後避震承擔了前所未有的衝力,
這就是天鵝避震容易觸底的主因,太軟會觸底,太硬會震斷腰椎,
反正後避震有多高檔買多高檔就對了,因為一定感覺的到差異,
又加上引擎撐在底下,又低平又不會上下晃動改變重心,超級過彎機器啦 ~

不過這一切都在臨界點以內是這樣!試著想想,輪胎在引擎最後方施力,
而吊架在引擎的最前方撐~oh!只要有側向的應力一定扭曲變形,
像天鵝馬車,抵住後輪用力左右搖晃車架就可以知道這種晃動的幅度有多大多可怕了,
當你中低速過彎,沒問題,雙載通過高速彎,又來幾個小顛坡,
會覺得引擎跟車體角度都不一樣了,扭曲的程度加上回彈的衝力很可能會噴出去…..

換狗骨頭或高剛性吊架可以解決不少問題,但吊架要夠粗壯,
不然哪天沒有緩衝空間的吊架會斷給你看,還是像SYM 的GR依樣金屬疲乏,
還有,這種設計配高剛性吊架會麻車到以為自己在騎單缸擋車,只是水平缸衝力弱了點罷了

至於光陽新的水平吊架這部分在設計上是值得讚許的,
至少針對上吊架的缺點做有效的補正,降低了重心,
向前的分散力,以及引擎的晃動幅度

不管選擇了什麼吊架,都還是要看騎乘著怎麼利用,例如,
上吊架的駕駛懂得入彎前快速減速,順著車子調整重心,
出彎後利用上吊架瞬間出力很直接的優勢快速補回車速

下吊架的使用者,因為設計上在出彎瞬間加速,
會容易被吊架及後避震吃掉相當多的動力,
可以利用車體穩定平順的輸出,行雲流水般的過彎
=======================================
以上本版有篇文章"光陽機車37度傾角…死亡陷阱…"
當中~"想開四輪"及"monster0710″兩位大大的論點

Read Full Post »

« Newer Posts - Older Posts »